人才队伍
2017/4/24 20:45:20

上海乔源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上海市生物医药产品中试孵化专业服务平台、上海脂肪乳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有职工31人,专家团队16人,其中职工队伍中从事研发、管理的科技人员12人,占职工总人数的38.7%,涉及医药研发、经营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多个领域。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6人,博士生1人,硕士生3人,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25人,专业包括管理学、中药学、药物制剂、药物分析、制药工程、会计学等。人员专业结构和知识层次合理,是一支集新药研发、中试生产、产业化研究、质量控制、企业运营、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等多学科的人才队伍。

专家团队人员简介

 

陈凯先,男,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成室主任、研究生部主任、副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任国家新药研究和开发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新药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新医药博士联谊会理事长;中国药学会、上海市药学会、上海市分子科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药理学报、物理化学学报、中国医药工业杂志、分子科学学报、药学进展、药物化学杂志编委;被聘为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兼职教授。

主要从事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研究。进行有机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生物活性之间关系的研究,有活性的有机小分子结构预测和设计。提出了计算机药物和受体疏水作用力场三维分布的数学模型和药物构象研究的方法,发展了药效基团的搜寻方法,建立了利用计算机构建具有结构多样性的分子库和模拟筛选的方法,并应用于多种抗肿瘤药物与核酸相互作用的研究。开发了基于药物与受体三维结构的药物设计研究,其中一些受体三维结构模型和新药的分子设计得到了实验的验证。

主要科技工作成就:

1.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的方法研究先后发展了适用于较大分子体系的从头计算技术等多种理论计算方法。近年来,又进一步针对药物设计的一些重要环节,多方面发展了药物设计的理论方法,包括:提出了分子周围疏水作用力场三维分布的数学模型,阐明了药物——受体结合过程中疏水性质的影响;建立了药物分子构象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药物分子的溶液构象搜寻方法和药物分子活性构象的搜寻方法;在分子力场分析法和构象叠合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新的药效基团搜寻方法,提高了药效基团搜寻的效率和可靠性;研究了利用计算机建立具有结构多样性的分子库、并进行模拟筛选(通过与受体“对接”)的方法,在计算机模拟“组合化学”这一前沿的研究方向上显示了良好的前景。 

2.从分子和亚分子水平探索药物作用的机制和构效关系的规律开展了抗肿瘤药物与核酸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研究的药物包括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嵌插型抗生素等多种类型的二十余种药物,有十余篇论文发表在国外重要学术刊物上,被广为引用。尤其在柔红霉素的研究中,首次提出该类药物对DNA碱基序列产生选择性的分子机制,指出这种选择性不是在两对碱基的水平上而是至少必须在三对碱基的水平上才能表达,并预测了它与DNA结合的最佳碱基顺序。论文发表后,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密西西比医学中心大学的科学家进行实验加以核对,结果完全证实论文的结论和预测。开展了多环芳烃最终致癌物的致癌活性与立体构型关系的研究。研究结果指出:其致癌活性主要取决于它的两个醇羟基的构型,醇羟基处于平伏键将导致很强的致癌活性,并从分子静电势的特征对此作了解释。这一工作在国际会议上作大会报告。此外,在若干抗肿瘤药物的构效关系研究中,根据化合物构象分析和药效基团搜寻的结果,建立了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的模型,以此为指导进行化合物分子结构改造的设计。 

3.基于药物与受体三维结构的合理药物设计研究在药物和受体(蛋白质、核酸……)三维结构基础上的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研究,是国际上近年来引人注目、发展很快的领域。左旋氧氟沙星是优良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采用CoMFA方法对该化合物的类似物进行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预测了高活性化合物的结构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些新化合物。经合成和药理测试,发现其中3个新化合物对一些重要致病菌的抑制活性超过氧氟沙星。现已申请专利。银杏内酯已被用作心血管药物。和有关课题组合作对银杏内酯类化合物进行了三维定量构效关系分析,提出了银杏内酯作用受体的假想模型,设计了新的银杏内酯类似物。经合成与药理测试,发现所设计的化合物中有两个比银杏内酯的活性提高2至4倍。阿片和多巴胺两类受体是国际研究的热点,其三维结构至今还未能用实验方法测定。我们用同源蛋白模建方法构建了阿片μ-和δ-受体及多巴胺D1和D2受体的三维结构,从电子结构层次研究了这些受体的激动剂或阻滞剂的作用机理,提出了受体的作用位点和药物的药效基团。同时,在离子通道分子模拟方面的研究工作成功地解释了通道离子选择性和通道调控药物的作用机制。这些工作为受体研究和分子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基础。此外,还开展了石蒜内铵类抗肿瘤药物、凝血酶小分子抑制剂和石杉碱甲类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分子设计研究,并成功地用2D——NMR技术直接测定药物——核酸复合物的溶液构象。 

  迄今为止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关于大分子的量子化学从头不计算方法和技术的研究成果,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86);关于柔红霉素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获1986年度尼纳舒可伦奖(法国);基于蛋白质和核酸三维结构的药物分子设计的研究成果,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997);此外,还曾获中国药学会青年科技奖等奖励。199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4年被中国科学院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7年被评为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 

目前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1.创新药物研究的现代理论与方法攀登计划预选项目,项目主持人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的若干方法与应用研究攀登计划预选项目子项目,项目负责人 

2.基于AchE三维结构的药物设计“863”项目,项目负责人 

3.新型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药物分子设计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负责人 

4.基于生物大分子和配体相互作用的药物分子设计上海市科委项目,项目负责人 

袁泉,男,博士,副研究员,现任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主任,兼任上海巴斯德健康研究基金会秘书长。 

1999年7月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2004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主要开展功能蛋白组学研究;2002年至2004年到美国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分子药理系做访问学者。学术研究期间发表多篇SCI国际论文,并承担国家“973”课题。2004年7月受聘于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参与组建浙江省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2004年8月,参与组建上海市中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并担任中心副主任,管理中医药创新园,推动上海中医药现代化事业。2005年至今担任上海巴斯德健康研究基金会秘书长,负责管理5000万元政府基金。目前承担科研课题:上海市科委:《生物医药中试孵化服务平台建设》(11DZ2290600);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注射用胶原酶质量提高及产业化研究》。 

金方,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在科研一线从事药物新剂型及其产业化研究,先后负责20多项各类新药的研究, 取得9个新药证书、10个临床批件,其中多个项目为国际或国内首创。申请了20余项发明专利,其中13项已获国家专利局授权,1项获得欧洲专利授权;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多篇,领衔与美国3M公司、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UWO)成立了联合实验室,融入世界主流研究体系。先后被评为国家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候选人(2006),上海市三八红旗手(2007),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008),九三学社中央优秀社员(2010),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1年)。现任上海呼吸系统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第九、十届国家药典委员会专业委员,中国药学会制剂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工业杂志》、《世界临床药物》等杂志编委,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通讯评议评审专家,SFDA新药审评专家,国家发改委价格评审专家。 

在创新药物研究方面,负责6个化学1.1类新药的制剂研究,其中苯环喹溴铵气雾剂已申报临床,有望成为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治疗哮喘和COPD的抗胆碱一类HFA吸入气雾剂。在药物递送研究方面,负责研制的分散片和缓释混悬剂均在国内第一个取得新药证书;负责的沙丁胺醇时控脉冲缓释片项目获得了国内首个智能化时控脉冲制剂的临床批件;负责的度洛西汀缓释片为国内独家获得生产批件;2009年取得新药证书的鲑降钙素粉雾剂为国际首创的鼻用泡囊型粉雾剂。近年来,顺应国家气雾剂中氟利昂替代要求,开展了6项新型氢氟烷烃吸入气雾剂的研发。 

在新型注射给药研究方面,师从谢保源研究员,建立了载药脂肪乳处方工艺筛选和质量控制平台,目前承担的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已完成处方工艺研究和质量分析方法学建立。另外在微乳给药方面,先后承担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项目新型微乳注射释药系统的制备及评价平台的构建(项目编号08XD14225),和上海市纳米科技攻关项目微乳型丙泊酚纳米注射液的研究与开发(项目编号0952nm04500)的研究,纳米制剂丙泊酚微乳注射液作为国内第一个不含潜溶剂的静脉用微乳注射剂申报临床,并转让企业。 

谢保源,男,研究员。国内率先从事脂肪乳研究,1996年承担了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静脉用脂肪乳(亚微乳)制造技术及产业化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建立了脂肪乳营养输液和含药脂质乳剂(亚微乳)的产品研究及产业化平台,实现了从实验室向大生产的过渡,已成功地帮助多家企业实现了大豆油脂肪乳、中/长链脂肪乳等营养输液产品的产业化生产。负责研制的尼莫地平、榄香烯、丙泊酚长链脂质乳剂,已获得中国专利授权;丙泊酚和承担咪酯长链脂质乳剂已成功上市,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含药丙泊酚长链脂肪乳产业化项目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王建新,男,1999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剂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1-2005年曾任上海市中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2005年5月作为引进人才进入复旦大学工作。现任复旦大学药学院药剂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药学院副院长、“智能化递药”教育部及全军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靶向给药系统和口服给药系统构建及评价等。副主编药剂学专著3本,参编教材或专著6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研究课题16项,作为科研骨干参加“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重大新药创制”计划项目各2项;获授权专利7项、新药证书或临床批件8项,发表论文80余篇。兼任国家SFDA新药审评专家、国家药品价格审评专家、上海市药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国际药学研究》、《中成药》、《中国医药工业》等杂志编委等。曾获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中国药学会-石药集团青年药剂学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丁建东,男,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化学学科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理事,中国材料学会生物医学材料分会理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材料分会委员,中国微米纳米学会理事。 

主要研究领域为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开发(着重研究用于体内的、可降解的合成高分子材料技术),大分子和细胞的基础研究(着重材料/细胞相互作用的科学问题)。曾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生物信息高分子材料”负责人,科技部纳米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作为973管理)“面向组织修复与替代的纳米生物材料的研究”首席科学家,Elsevier杂志社Polymer杂志授予冯新德高分子奖提名奖,Elsevier杂志社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2008-2010年度最高论文引用奖,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郭圣荣,男,199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96-2000年曾任复旦大学药学院讲师,副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药用辅料和新型药物制剂的开发;生物可降解高分子合成、性质表征及应用研究;用于药物和基因输送的微米/纳米,植入药剂;用于肿瘤治疗的药物缓释支架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主编专著2部、主译专著1部、参编多部,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0多项(授权6项)。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上海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杰出奖”等。 

周建平,博士,教授/博导,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教研室主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药剂专业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药剂专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药学会和南京药学会药剂专业主任委员。82年获中国药科大学(原南京药学院)药学学士学位,88年获药剂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从事药剂学科研、教学工作至今(91~92年日本近畿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药物新制剂、新剂型和新技术研究工作,获发明专利15个;主编专著和教材5部,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SCI 40余篇),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8项。 

余惟平,法国科学博士。曾任Celsion Corporation产品与工艺开发高级总监,Adherex Technologies Inc药物制剂和分析化学技术总监, Valentis, Inc药剂学资深科学家。现任力邦医药产业集团首席科学家,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西中医学院客座教授,Lipont Pharmaceuticals 副总裁,国家发改委药品价格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球,脂质体,微乳及缓、控释制剂的研究开发,拥有丰富的新药研究开发管理经验。曾开发了独特的脂质体生产工艺及先进的多肽制剂生产工艺。 

任大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执业药师。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库成员、浦东新区科学技术专家库成员、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系列任职资格高评委员、上海市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任职资格高评委委员,上海市工程系列生物医药专业任职资格中评委主任委员、多家杂志特邀审稿专家。1986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药系中药专业,长期从事新药研发、生产技术和产业化研究及科研管理等工作,现任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上海乔源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上海市生物医药产品中试孵化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主任、上海脂肪乳剂工程技术中心主任。

  近年来承担科技部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张江药物创新与孵化基地建设---张江生物医药中试孵化平台”,国家张江示范区重大项目“生物医药产品研发及中试孵化平台建设”,上海市经信委“注射用胶原酶质量提升及产业化研究”,上海市科委中药现代化重大专项“中药二类新药丹参多酚酸盐及其制剂的二次开发”、“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及其原料药工业化大生产质量控制研究”、“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剂研究”,中国科学院、浦东新区种子资金项目《丹参多酚酸盐产业化后续研究》等课题。曾负责中药三类新药“生白口服液”、“补气通脉胶囊”的研究,主持多个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负责1项六类新药研发和产业化研究,1项中药注射剂二次开发研究,2项国家一类新药质量标准转正研究,2项中药二类新药质量标准转正研究。申请2项专利,其中一项获授权。主编《中药煮散-现代汤剂的新超越》、《中西医结合防治中风病》、《禹州中药传统炮制》等著作分别由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出版,发表论文论著30余篇。

  曾多次主持药品GMP建设和认证。2009年主持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固体制剂车间GMP认证并获通过,2010年主持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冻干粉针车间改造和GMP认证并获通过,2012年主持上海乔源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冻干粉针车间GMP改造并通过新版GMP认证。 
 

 

 

 

 

 

点击:
 
QQ在线咨询
售前咨询热线
4008123123
售后咨询热线
4008517517